茶匠肖时英: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生只做一世茶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茶匠肖时英: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生只做一世茶

1953年,20岁的肖时英看着老师手中一个叶片有巴掌大的茶叶标本,眼里浮现惊讶的同时,涌起无限向往。

已经在茶厂做过一年工人,又在武汉大学农学院开始接受系统茶学教育的他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茶叶叶片。“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云南的大叶种茶,毕业后我就写了个报告来云南了。”肖时英说。

从湖北到云南,一路坐公交、蹭工程车、跟马帮……走走停停12天才抵达勐海,那时起,肖时英和他的爱人就把根扎在了云南。因在提高云南大叶茶繁育成活率、良种选育及现代茶园管理等项目上的卓著贡献,他被誉为“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和“现代茶园之父”。六十多年过去,如今,年近90的他依然守着山间茶园,续写着云南茶的醇厚甘香。

选育茶树良种爱洒边疆茶乡

从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勐海基地到普洱茶树良种场(现为普洱市茶科所),为解决茶树繁育茶籽不足的问题,肖时英及其团队开展了茶籽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茶树高位压条等多种繁殖方法试验;为解决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成活率低的问题,探索并试验成功了“以苗育苗”的扦插新方法,使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这也为后来肖时英和他的爱人给大叶种茶树选育优良品种,进行无性繁殖的扦插育苗打下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肖时英及其团队在茶园中的耕耘,让云南的茶叶品质和产量稳步提高,在云南广为种植的“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云梅”、“云瑰”、“木兰1号”等都是他们选育的茶树品种。其中“云抗10号”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现已成为云南茶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树品种。2019年经过多年选育,选育出是具有突出的早生、高产和适制名优茶天然品质的无性系茶树新良种--紫香早,为云南良种又添新兵。

耕耘生态茶园发起“绿色革命”

“云南气候土壤条件太好了,茶农们还用刀耕火种的形式就随便搞一下就够吃了,没有精细化种养的习惯。不像外省很严格规范,所以他们产量高得多。”肖时英说,在他还年轻的时候云南的茶就很有名,大叶种红茶更是不可取代的,但以前云南种茶很粗放,甚至不修剪,所以产量很低。

十余年前,肖时英到江浙一带考察,当地茶的平均亩产约110斤,而云南的亩产只有20多斤。肖时英感慨:我们云南种茶,都是随便拿锄头挖个坑就栽苗,别的省都是规定了坑应该挖多深多宽,要上什么肥料,茶园管理都是很规范的。“气候自然条件太好,安逸惯了,有时候对科学技术反而有制约。”

云南没有现代茶园,肖时英就实施5000亩现代茶园示范工程;外省的修剪和种养方法在云南不适用,肖时英就研究出一套适应云南茶树的修剪方法。

从头自己做,肖时英和夫人一起探索出了很多属于云南的特色茶园之路。省外只能移栽2年生的大茶树苗,而肖时英的试验茶园,能移栽半年生的小苗,且茶苗生长得更快;大茶园面积大,栽苗期又短,他们就成功找出了播种更快的直播方法;为了防治“火烧边”等病虫害,以往都是使用农药和化肥,虽然能很快控制虫害,但也带来了土壤板结、虫子耐药越来越难杀等问题,于是从植物性农药防虫到干脆不用农药不施化肥,肖时英发起了云南生态茶园的“绿色革命”,证明了不打农药的茶园不仅能生产,甚至还能增产。

传承一身茶技践行知行合一

肖时英一身茶技,育茶苗也育人,他把对茶的认识和热爱传递到了更远的地方。现普洱市茶咖发展中心工作的杨显鸿是肖时英的“学生”之一。“20年前我就知道肖老师了,刚大学毕业那会就知道茶行业有这么一名老专家。”杨显鸿说,自己毕业后在龙生茶业集团公司做技术员,肖时英就曾到过他所在的基地,当时杨显鸿就觉得他在茶叶方面的功底深厚,一些茶树品种的细微特点,如叶片颜色、花蕾的花瓣等他都熟知于心,在实践方面也能更快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有一次,发生了一片大面积死亡的茶园,调查久查未见原因,不知如何入手,杨显鸿就邀请肖时英和其夫人一起调研,他们把发生死亡的茶苗与旁边老百姓定植长势很好的茶苗进行对比,这才发现原来是死亡的茶苗埋得更深,得知茶苗是因为种植方法不当而死亡的。“跟肖老师学习如何观察注重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才能更好地知道这个行业实实在在的问题。”杨显鸿说。

对于跟自己学习的学徒,肖时英也表示了他作为长辈和老师的感激及爱护。“我的学员从各地赶来,都很辛苦。有个从丽江来的学员,自掏腰包,每次过来的路费和住宿杂费都要花几千块,成本很高的,但他们能坚持,很不容易。”肖时英对学员们也是倾囊相授,不管是茶学专家、学生新人还是茶商、从业者,肖时英有教无类,同时认为自己向学员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在自我学习,师徒共同传承教学相长,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动手创新的科研精神。

肖时英与学徒

“现在国家支持搞农业小镇、庄园,茶园也可以种果树,创新、协调、绿色是云南茶园可以继续探索的方向。”肖时英说。云南的老茶树很多,这是宝贵的财富要保护好,但产业发展也要做出更多的创新,要能推广,不能只做同质化和表面化的工作,因此,他一直没有停止对茶叶种植技术创新,对茶树品种的选育,对茶产品的开发。如今,年近花甲的他依然在茶树边工作,从一片茶叶标本而起的缘分,到漫山茶园的坚持,肖时英不负初心,用自己的大半生年华沁出了云茶的甘甜。

来源:云南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